版权声明: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
http://qfmeng.blogbus.com/logs/192286237.html
ลุงบุญมีระลึกชาติ (2010)
最近看了2011年的新片、看了奥斯卡获奖影片、看完了IMDB250中的电影,那么就来看看世界艺术电影大奖——金棕榈奖的获奖影片。本片获得第6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。
电影讲述家人为一个生病的男人送终的故事。男主角是一个农场主,患了绝症,由一个老挝来的年轻人照料。男主角的小姨子和男孩来看望他,并在农场中住下。晚上,三人吃饭时,男主角死去的老婆和变为猿猴的儿子陆续回来看他,众人开心地聊起往事。第二天,小姨子与男主角在农场闲逛,并得知老挝来的年轻人要离开了。随后,男孩在睡梦中仿佛看见一条鲶鱼与公主发生了关系。晚上,男主角知道时候到了,就带领小姨子和男孩来到一个形似子宫的山洞中,并在山洞说起关于未来、过去的胡话。第二天清晨,男主角离开了。按照泰国的传统,男孩成为了出家人,可是他耐不住寂寞回到了小姨子身边。最后
《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》获得2010年戛纳影展金棕榈最佳影片奖,是泰国电影史上首次获得此奖项的作品,导演阿彼察邦-韦拉斯塔古因此被誉为新一代的电影大师。然而却没有多少人敢说自己看懂了这部作品,甚至是戛纳影展的评审们和导演本人。
这么说并不代表《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》的获奖是个意外或错误,事实上,这部作品打破电影惯常的叙事模式,也打破人们对“生命”既有的理解框架,模糊之间,建立了一种对电影追求、对生命审视更为宽广的视角。
由于对电影数位化后的摄影与制作方式有所感慨,导演阿彼察邦以传统摄影机和16厘米胶卷来拍摄《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》,手法上也大量运用传统的拍摄技巧,长镜头、滤镜、蒙太奇剪辑、单格画面、空镜头、画外音、加强环境音的声轨处理。这种回归传统的摄制方式,与影片本身的主题--对生命、对电影的再省思,共同碰撞出神秘的氛围与效果。
■《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》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,讲述罹患严重肾脏疾病的波米叔叔在生命尽头的一段故事,全片分为六个部分:归乡、回归、记忆、告别、死亡和葬礼。
归乡
作者:罗杰·埃伯特
发表日期:2011年4月14日
译者:维吉留斯
评分:★★★☆(四星为满分)
也许我们的意识一直存在,且偶尔会浮现在物质世界中。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,那便无法专心活在现实时空里;华兹华斯认为我们在婴儿时期会有天堂的记忆。也许以后,如果我们好好生活,当我们离死亡越来越近时,来自彼岸的卷须会伸出来迎接我们。
这是2010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的《能召回前世的汶密叔叔》提出的可能性。不要被它异想天开的片名或导演的名字吓到
“那片土地,那块银幕,是布米叔叔的前世与我的个人记忆,交汇的地方。他正在谈论的正是我的梦境。这个梦关于将来,更隐射当下。”——阿彼察邦•韦拉斯哈古
文/仁直
简单地说,影片讲述了一个垂死之人的弥留“片刻”。死亡与时间,正是构成整部影片的基本骨架。阿彼察邦砸碎了宗教故事、神话传说以及作者记忆,使得整部影片散发出一股浓烈的乡愁气息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《布米叔叔》又是一部记忆体电影。人性与兽性、自然与人为、生与死,电影嵌套电影(作者对自己以往影片的揶揄),光亮与黑暗,如此种种,枝对叶比,模糊一片。阿彼察邦说道,“这部电影,好像我之前所有虚构电影的总和。尾声,所有的角色都重新登台。它是我对那片土地以及电影艺术的致敬。”
附在胶片上的老灵魂
按照印度佛教的说法,万物是有灵的。业(karma),梵文[羯磨]的意译,即善恶行为所留下的一种无形而有力的能。出现在影片之中的“布米叔叔”扮演的正是这一“形而上”的诠释者。他的妻子(鬼魂)、他的儿子(鬼猿),都可以看做他对于前世姻缘的自我投射。阿彼察邦说道
有味道!《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》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chunfengwan.com/dy/id-1299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