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必为重压而寻找安慰,
因为你选择了带着重压前行,保持着沉默。
不必为不幸而尽显悲伤,
因为你选择了肩承不幸展翅,永远在克制。
若要征服星宿,
心中便囊括星宿;
若要超越荒芜,
魂魄就归于寂静。
荒野也相形见绌。
手执汝的手环是怀念,
弃于月球,是对过去的葬礼。
沉默依旧,克制依旧。
但不再否认爱你
很荣幸, 这部电影改编自我们学校的历史系教授James Hansen的著作<第一人>, 因此在我们学校有个小首映礼,教授还回答了一些电影中的细节和真实的故事. 趁着我还记得住,忍不住想分享一下.
首先这部电影但凡涉及到无线电台的对白时,百分百都是有记录下来原话,真实性可想而知.
阿姆斯特朗最后登上月球,独自对着月球坑发呆是真实发生的,教授说,这一段还有医学记录,说当时一度测量到阿姆斯特朗的心跳达180每分钟. 然而没人知道是为什么.
1.人物刻画和历史事件的写实
这是一部传记片,传记片讲究的是写实,可能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侧重,但是都离不开写实这个核心。
写实写的是什么?
登月第一人所面临的外部压力,外部压力导致的内心世界的变动, 在内心力量的驱使下阿姆斯特朗展开了什么样的行动,这些行动又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。
就像画家画一个人物,登月计划是舞台,是画布,是背景,人物立身于画中,两者的时空关系让人物看起来更加饱满,同时也展示了登月计划的真面目。
2.情感上的写实
看这种传记片,不能用看商业片的套路来看
第一幕
1961年
一次飞行训练,尼尔平安返回,但上级不满,让他停飞。
家庭——女儿得肿瘤在接受化疗,家里还有个小儿子。女儿很快去世。
一个人痛哭。
决定回去工作。
被暂时禁飞。无意中看到国家航天局招聘宇航员的广告。
应聘,表现得很专业又真诚。很快,被通知得到了那份工作。
通过新闻解说“登月计划”。
邻居上门;再次解说双子星计划的首要任务,然后是每个人的飞行任务,再然后才是阿波罗计划。
开始接受训练——体能的,理论的。尼尔都表现得很优秀、上进。
回到家和妻子交流。
1965年
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开幕电影《登月第一人》。是凭借《爱乐之城》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达米恩·查泽雷的力作。作为最老的电影节,威尼斯在多年走下坡路的阴影中逐渐走出,摇身一变成了奥斯卡风向标。金狮奖得主《水形物语》不仅最终摘得奥斯卡最佳影片,影片导演吉列尔莫·德尔托罗更担任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。因汇聚了不少著名导演的新作,75届威尼斯电影节被誉为名副其实的“大年”。
本片是导演达米恩·查泽雷的第三部作品,2015年他凭借处女座《爆裂鼓手》横空出世,摘得当年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
2016年惊艳之作《爱乐之城》的大势似乎还没有散去,奥斯卡最佳导演达米恩·查泽雷在今年八月带着新作《登月第一人》回归了威尼斯电影节。不同于前两部音乐类型片,这次达米恩选择了一部传记片,主人公则是美国历史,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登月之人——尼尔·阿姆斯特朗。
第一次在影院看到预告片时,其实并没有给我留下多深的印象,我对传记片的好感一直都是浅尝辄止,电影中的主角不是对人类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,就是拥有十分感人,或多或少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。比起这类有历史或书籍做参照改编的电影
他是如何成为《登月第一人》的?看完觉得豆瓣7.7低了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chunfengwan.com/dy/id-946.html